索 引 号 | 014084049-2020-027 | 体裁分类 | 其他 |
主题分类 | 综合政务 | 组配分类 | 统计公报 |
发布机构 | 沛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 生成日期 | 2012-04-20 |
名 称 | 2011年沛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 公开日期 | 2012-05-09 |
文 号 | 关 键 字 | ||
内容概述 | |||
文件下载 |
2011年沛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2年4月20日
2011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打造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龙城水乡新沛县”宏伟蓝图,团结带领全县人民,以“三重一大”为龙头,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全面完成县十五届人大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荣获全国文明县城、跨入全国百强、全面小康建设总体达标三大历史突破,农业现代化建设全省领先、江北率先。沛县的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一、 综 合
经济总量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实现了“十二五”发展“开门红”。初步核算,全县实现生产总值376.98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9.8亿元,增长5.1%;第二产业增加值181.09亿元,增长17.4%;第三产业增加值136.09亿元,增长13.8%。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区域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2010年的16.6:47.8:35.6调整为15.9∶48∶36.1。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1.9亿元,同比增长50.2%。服务业增加值136.09亿元,占GDP比重达36.1%。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37.1亿元,同比增长27.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7.49亿元,同比增长18%。省定全面小康四大类18项25个指标总体达标,以县为单位全面小康建设徐州当先。2010年首次跨入全国百强县,2011年跃居第77位。科学发展目标考核进入全市第一方阵,综合实力走在苏北前列。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形势较好。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09.02亿元,同比增长20.7%。其中农业产值65.41亿元,增长14.2%;林业产值0.36亿元,下降41%;畜牧业产值37.26亿元,增长34.3%;渔业产值2.19亿元,增长5.3%。粮食生产形势稳定,粮食总产量59.89万吨,同比增长3.1%。其中,夏粮产量23.77万吨,增长0.8%;秋粮产量36.12万吨,增长4.6%。油料播种面积0.81千公顷;蔬菜播种面积49.81千公顷。当年造林面积0.51千公顷,林地面积10.94千公顷。全年肉类总产量19.8万吨,增长12.44%,其中猪牛羊肉产量5.92万吨,增长6.86%;禽肉产量13.19万吨,增长16.62%。禽蛋总产量7.21万吨,增长2.71%。奶类总产量0.24万吨,下降36.84%。全年水产品总产量1.19万吨,增长5.31%。
省定农业现代化六大类21项指标实现率全省第9、苏中苏北领先,被批准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省农业现代化建设试点县。2011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0000元、达到10001元,同比增长19.4%。“鸭、菜、菌”三棚奔小康成效显著,高效农业面积达到95.6万亩,设施农业面积达到33.96万亩,耕地占比30%,全省第一。建成亩效益万元以上高效农业基地40万亩以上,农业平均亩效益全省领先。生态肉鸭年孵化2.6亿羽、饲养1.8亿羽、加工2亿羽,三项指标保持全国第一,形成了集规模养殖、精深加工、饲料禽药于一体10万人从业的百亿元产业。创新“支部+合作社”模式,大力发展土地、专业、社区“三大合作”,2011年全县农合组织发展到1299家,总资产33.4亿元,入社农户21.5万户,占全县总农户的88.8%以上,通过农合组织销售的农产品在80%以上,成员户年平均增收5000余元。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持续较快增长。年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63家,实现总产值788.07亿元,增长57.8%。完成工业增加值188.36亿元,比上年增长24.4%.在规模以上工业中,轻、重工业产值284.51亿元、503.49亿元,分别增长54%和64%。先进制造业水平提升,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15.3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40%。全县工业用电量19.77亿千瓦时(剔除大屯网网供因素),同比增长15.9%。
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773.69亿元,比上年增长63%;实现利税105.54亿元,增长69%,其中利润56.53亿元,增长64%。
三大主导产业完成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2.2%,电解铝、煤炭和初级农产品资源转化率分别达到25%、40%和80%。新型铝材产业园被批准为江苏省特色产业基地、中国新型铝材产业基地。开发区发展活力不断增强,2011年实现业务总收入570亿元,增长140%,被评为长三角最具投资价值最具投资潜力开发区、中国十大诚信开发区、江浙企业家投资中国首选开发区。
全年共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17.74亿元,比上年增长9.6%,实现增加值34.2亿元,增长15.5%。建筑业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035.96万平方米,下降2.6%,房屋建筑竣工面积584.21万平方米,下降18.7%。全年实现商品房销售面积58.7万平方米,下降5.8%,其中住宅52.52万平方米,下降7.9%,商品房销售额19.34亿元,增长12.4%。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总量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投资)237.1亿元,比上年增长27.7%。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11.9亿元,增长28.3%;工业投资163.4亿元,增长28.2%;房地产开发投资20亿元,增长29.1%。
新兴产业快速崛起。新材料产业集聚中强光伏、中宇光伏、润丽光能等项目,累计完成投资近50亿元。全县高新技术列统企业达40家,其中新兴产业企业35家。铝加工产业已集聚华丰高精铝板带、上海能源高精铝板带、华昌铝型材等12个项目,总投资110亿元;煤盐化工产业已集聚天安化工、天成氯碱、中兴化工等19个项目,总投资210亿元;农产品加工产业已集聚广西桂柳、南京雨润、徐州中意等85个项目,总投资63亿元。
五、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消费品市场持续繁荣。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7.49亿元,增长18%,其中批发零售贸易91.18亿元,增长24%,住宿、餐饮业销售额16.31亿元,下降12.4%。实现批发零售贸易增加值26.41亿元,增长15.3%,实现住宿、餐饮业增加值7.18亿元,增长14.5%。
2011年,全年完成进出口总额达2875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33.9%。其中自营出口28383万美元,同比增长244.5%。全年实际到账外资(商务部口径)10677万美元,增长30.4%。
六、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较快发展。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36.2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全年公路客运量2027.13万人,公路货运量1525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22.2%和22.1%。年末全县公路里程2283公里。年末民用汽车拥有量4.4万辆,比上年增长15.3%,私人汽车拥有量3.68万辆,比上年增长16.1%。
截止到2011年,全县已建成农村公路2137.994公里,按照行政等级分类,县道289.865公里,乡道764.734公里,村道1083.395公里。其中1123.6公里为2003年以来新建公路,总投资37054.4万元,每万人拥有农村公路约14.8公里,农村行政村通灰黑公路(或航道)比重为100%。
邮电通信业加速发展。全年邮政业务收入9358万元,增长27%,电信业务总收入4.88亿元,比上年增长13.4%;年末本地电话用户19.72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75.64万户。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60.06亿元,比上年增长37.5%。其中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1.9亿元,增长50.2%。
财政支出结构优化。地方一般预算支出50.79亿元,增长41%。全年教育支出10.09亿元,增长38.8%;一般公共服务支出5.2亿元,增长32.7%;科学技术支出1.42亿元,增长43.4%;医疗卫生支出4.2亿元,增长86%。
年末全县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89.28亿元,增长26.4%。年末全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246.49亿元,增长17.1%,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61.52亿元,增长12.2%。
全年保费收入6.86亿元,增长14%,其中财产险收入1.47亿元,增长18.5%;人寿险收入5.38亿元,增长12.8%。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工作取得新成果,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年共组织申报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70余项,已获批市级以上科技项目25项。其中国家重点星火项目1项、国家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项目6项、省科技帮扶专项引引导资金项目1项、省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资金项目2项、省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专项引导资金项目4项、省“双创人才”项目2项、省“企业博士积聚计划”项目2项、市级各类计划项目7项。争取资金886万元。申请专利1497件,其中,发明专利476件,专利授权量957件。被市政府授予徐州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先进集体一等奖,顺利通过了全国县(市)科技进步考核,并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年末拥有各类学校162所,在校学生数14.56万人。其中普通中学40所,在校学生5.97万人;小学校119所,在校学生6.98万人。幼儿园45所,在园儿童5.28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96.8%;徐州保安职业技术学校二期工程建设基本竣工,通过省教育评估院三星级职业学校验收。投资一点四亿,完成汉源中学建设,留守儿童食宿工程建设,建设11所学校16个项目,新建食堂宿舍建筑面积16600平方米,总投资2158万元。顺利通过省教育现代化县验收。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体事业开创新局面。年末全县共有剧团、影院2个,文化馆(站)16个,公共图书馆1个,藏书27.1万册;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和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均达100%;有线电视蓬勃发展,有线电视入户率84.4%,村镇联网率达100%。
卫生事业取得新进步。加大对农村卫生扶持力度,改造乡镇卫生院。年末有各类卫生机构487个,各类卫生机构拥有病床3247张,有卫生技术人员3572人,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1530人,注册护士1265人。2011年全县农村居民94.4万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达100%。
全县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达100%,住院病人新农合县、镇两级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补偿比达到70%以上,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77.8%,县、镇妇幼保健机构健全率达到100%,全县卫生户厕普及率达到79.7%;人口计生工作全面加强,实现了县、镇、村三级优质服务体系全覆盖,被授予省人口和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文体广电事业协调发展,深入实施五百文化惠民工程,累计送图书10.1万册、送戏曲550余场、送电影2.5万余场;世界冠军人数达到22人,获得各类奖牌802枚。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澳门美高梅软件下载,美高梅官网下载
年末全县户籍人口127.12万人,下降0.64%,其中非农人口72.5万人增长50.17%;年末常住人口111.97万人,下降2%。年平均常住人口113.09万人,人口出生率18.5‰,人口死亡率4.98‰,人口自然增长率13.5‰。
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910元,比上年增长18%;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0803元,增长19.5%;农民人均纯收入10001元,增长19.4%。
2011年新增城镇就业7265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11980人,登记失业率2.4%。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三大保险覆盖率均超过95%。城乡低保、新农保、城居保、新农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逐年增加,困难群众的医疗救助及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水平不断提高。累计筹资15亿元建设经济适用住房、廉租房和限价商品房74万平方米,城镇低保和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住房保障实现应保尽保。2011年为80岁以上老人发放尊老金970万元,惠及全县25866名高龄老人。新建36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任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被评为省级示范先进单位。落实残疾人“三保三免三补一救”政策,累计发放资金3000万元,被评为国务院残疾人扶贫开发先进集体、全省残疾人工作先进县。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如使用请以《沛县统计年鉴-2011》中数据为准。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经国务院批准,国家统计局从2011年起提高工业统计起点标准,其中纳入规模以上工业统计范围的工业企业起点标准从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提高到2000万元。增幅按照可比口径计算。
4、自2011年起,国家统计局对月度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制度进行了完善,将月度投资统计的范围从城镇扩大到农村企事业组织,并将这一统计范围定义为“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统计的起点标准,从计划总投资额50万元提高到500万元。增幅按照可比口径计算。
5、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企业(单位)、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企业(单位)、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企业(单位)。